转自:微信公众号《中证股权投资》
如今,龚虹嘉当初投资的245万已经变成了将近580亿的回报。
龚虹嘉,著名科技企业家。1986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先后创办德生公司、海康威视、握奇数据等公司,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和上海联创称龚虹嘉为"中国最优秀的天使投资人"。
2010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59位,个人财产100亿。
2015福布斯华人富豪榜第59名,世界富豪榜第341名。
2016年胡润百富榜,龚虹嘉、陈春梅夫妇以360亿财富排名第39位。 2016胡润IT富豪榜,龚虹嘉、陈春梅夫妇以290亿元排名第12。
2018年10月,龚虹嘉、陈春梅夫妇以590亿元人民币财富位居2018年胡润百富榜第31位。
特殊存在
没有高科技天使投资人惯有的名气,也没有投资风口上的时髦企业,一些天天泡在创业投资圈找资金的人,甚至都不知道他的名字。
但若以投资业绩和回报论,很多大名鼎鼎的投资人在龚虹嘉面前也只能甘拜下风,单就海康威视这一笔,他的投资回报就比他们管理的总资本还高。
这让龚虹嘉成为投资界一个特殊的存在。
龚虹嘉不追风口,不爱凑热闹, 但却是个热心肠。
让他走上投资这条路的是这个热心肠。让他把这条路走得更好,得到福报的,也是这个热心肠。
今年53岁的龚虹嘉本来喜欢并擅长文科,高考时还获得全省唯一的作文满分。他本来想做记者、当律师,但老师劝他考入了华中科技大学,学习计算机。
在工科院校,龚虹嘉的文科优势变成了劣势,但热心肠让他找到一方天地,成了学生头子和关系王。
有个例子,当时球踢得好的人都参与了院系官方球队,很多爱踢球但水平有限的同学被撂荒。龚虹嘉将这些被组织抛弃的人组织起来,领着大家一起玩儿,到后来甚至可以和专业球队同台pk。
这段经历深刻影响到他后来的投资。
“它让我相信:平凡的人也可以成就不平凡的事情。就像我们的足球队俱乐部,只要充满激情、组织得当,同样可以和优秀球队一较高下。”
大学毕业后,龚虹嘉跑到深圳去闯荡,继续热心肠。
有段时间,几乎每周都有人找他借宿。当时,他的生活并不怎么如意,来的人,有些跟他熟,有些不熟,但无论熟不熟,能帮的他都帮。
他的投资,就是从帮忙开始的。
机会就在身边
1994年,干了七、八年电子技术和产品工作之后,龚虹嘉与人合伙创办了德生公司,生产收音机。
这在当时是个馊主意。
其时,受电视冲击,收音机市场不断萎缩。有利可图的高端市场被索尼、松下等日本厂商垄断,国产品牌只能在低端市场靠价格战苟延残喘,最便宜的只卖七八元,不但是夕阳,还是个贴本的生意。
龚虹嘉决定干,因为他心里有把新算盘。
他要做介乎于低端和高端之间的中档收音机。这是他从生活中发现的机会。他曾花600元买过一台索尼收音机,一翻捯饬后,他发现这个洋品牌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高科技,只不过外观和品牌比国产的好。
继而,他动起了心思:如果自己能干出更好的外观和品牌,不卖洋牌子这么贵,但比其他国产品牌贵一截,一定有不错的市场和利润。
投资上百万,他说干就干。
瞄准中端补空白的精准定位,加上得当的广告和品牌策略,让龚虹嘉稍微努了把力就搞出了大名堂,高峰时,50元以上的收音机市场德生占了超过70%。
▲ 知道这个牌子的可以到文末去点个赞
之所以能赢得比较轻松,因为当时的大多数国产品牌根本就没想过怎么打广告、做品牌这件事,甚至都不能叫国产品牌,只能叫国产产品。
或许是因为这样的经历,龚虹嘉后来曾这样分享: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愿意相信、勇于尝试、敢于创新的人,会源源不断地发现机会,获得灵感。
“好运就是降临到每个人的身上。”
收音机大捷让龚虹嘉有了更多资本,热心肠则让他认识了更多人。这些人中,不少都是有才华,有创意,想创业但没钱的人。遇到这样的人,龚虹嘉觉得靠谱就会帮,帮着帮着,就走上了投资的这条道。
海康威视就是这么帮出来的。
海康威视的创始人陈宗年、胡扬忠,都是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的校友,毕业后,都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二研究所工作。
出于对校友创业激情和理想的支持,龚虹嘉没怎么计较就投资了,更没想过会有这么大的回报。
投资同学、校友,也是龚虹嘉的一个特色,不少同学、校友,也都给他带来丰厚的回报。这也让他对华中科技大学很感恩。在一次跟学弟学妹们的分享会上,他则特别提醒大家要珍惜身边人、身边事:
“机会也许就在你身边,你的同学也许就是你未来事业上的合作伙伴。”
做跟别人不同的事
从大学到现在,龚虹嘉的人生大事都在校友、同学,以及校友、同学的朋友们中,这个有限的圈子进行。
“甚至包括娶妻,几十年来,数番来来回回,我都和这几十个人发生着各种联系。”
这是他珍惜身边人、身边事,进而把精力都花给身边人,身边事导致的结果,也是他天性的使然。
龚虹嘉是热心肠,却不是交际达人;他勤于思考、创新,能吃苦、肯奋斗,却不是那种没有战争打会很无聊,喜欢跟人抢,跟人拼的战斗强。
“害怕与人争抢,是我骨子里的性格。”他说。
不争不抢,要成功,只能独辟蹊径了。
这也就有了他的三不投资学:做别人不想做、不愿做、不敢做的。他说,这才是天使投资人该做的事。
“你的价值就在于,你独具慧眼选择了股权投资微信zzgqtz曾经无人问津的项目,没人看好的团队,最后取得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巨大成功。这相当于发掘出了别人没有发觉的巨大金矿,也是一种价值的创造。”
除了海康威视这样的典型,龚虹嘉1995年初试牛刀的德康通信,也是一个这样的例子。
这家公司的创始人是3位60多岁的老科学家,完全没有做生意的经验,在一些专业投资人眼中,把钱交给三个老头去创业是很滑稽的事。
但龚虹嘉看好他们的行业经验、人脉、成果,以及老骥伏枥的事业心,带着支持老前辈的热心就投了。
结果,三个老同志比年轻人还踏实、还努力、还认真、还能拼,不几年就做成了中国最大的移动计费软件公司并于1998年并入亚信。
2000年5月,亚信在纳斯达克上市,龚虹嘉也因此投出了第一家通过上市退出的公司。
“你看,像我这种才疏学浅,跟当时不被看好、没有名校背景,没有成功经验的老头子合作,也能做出了不少成绩。所以,成功的道路有很多条,成功的模式有很多种。要成功,就不要太执着成功的模式和道路。”
专注流媒体技术的富年科技也是差不多的路数。
2002年,龚虹嘉投资它时,手机还处在2.5G时代,流媒体应用太新鲜,也很少人看好。但龚虹嘉投了。
2005年,手机进入3G时代,中科院计算所都跑来找富年合作,一位专家好奇地问龚虹嘉:你怎么在2002年就敢做这个事?龚虹嘉说:
“等你们觉得可以做的时候,还轮得到我吗?”
如果大家都看到一个点,你肯定拼不过更优秀的人。这是龚虹嘉一直坚持的一个观点。他还开玩笑说,自己之所以总是投土鳖,也是因为“海归和职业经理人都有好看的履历,谁都想要,我怎么可能抢得过。”
所以,他不争,结果却捡到不少独家的大便宜。
不要太自以为是、太精、太功利
龚虹嘉判断一个创始人是否值得投资,主要会看对方是不是有激情、有梦想、够坚持,同时在自己的领域有足够的沉淀和积累。
他一直相信,一个背景很差的团队,只要充满激情,组织得当,舍得拼命干,一样可以取得好成绩,这道理,跟他当年在学校带足球队一样。
他所投资的很多人,都不是一眼看上去就能成功的人,包括海康威视也如此。
海康威视的陈宗年、胡扬忠都没有公司管理和商业经验,但他们对数字音视频监控系统充满激情,而且有笃定的志向,希望搞掉日本鬼子的垄断地位。
也就凭这一点,龚虹嘉就投了,而且出钱、出技术。
对各种各样优秀的人才,龚虹嘉是只要你足够有优点,他就能足够容忍你的缺点,并最大限度满足你的意愿。投资另一家公司富年时,他看上了一位编解码技术天才,招其入伙,但对方提出三个条件:第一,不坐班,只在家干活;第二,先给一笔钱,保证下半辈子后顾无忧;第三,只签一年合同。
什么都还没干呢,就谈这么多条件,而且很苛刻,但龚虹嘉一口气全答应了。他都这样了,对方自然也不好懈怠,最终把技术做到了世界前沿。
海康威视也是,从成立到上市,中间经历无数的磨合,包括对几个技术派创始人现代商业意识的普及,都让他操碎了心,跑断了腿,说破了嘴。
到今天,他还是公司副董事长。
如今,当初连股东意识都没有的海康威视,已是全球视频监控设备的第一大企业,并将业务延伸到智能家居、工业自动化和汽车电子等行业,产品和解决方案应用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6年,海康威视的净利润高达72亿人民币,到目前为止,其市值已超过3200亿人民币,超越万科、超越美的,为深市市值第一大。
17年前,龚虹嘉投资给海康威视的资金是245万人民币。到如今,这笔投资已变成接近580亿人民币的回报。
就凭这一笔投资,龚虹嘉便可在各种中国富豪榜上位列前30位。
在一次演讲中,龚虹嘉说自己捡到海康威视这个大便宜,运气是好到匪夷所思、天理难容了。
为了天理能容一点,他还更加“多做一些其他有钱人不愿意做的事。”比如,大多数富豪不愿意跟早期创业者交谈,那他就去多跟早期创业者交谈。
现在,身为几百亿的大富豪,龚虹嘉不但依然亲自跟早期创业者谈,而且乐于为这些创业者站台。
他认为,即便是做投资也不要太功利,而是要珍惜生活中遇到的每个人、每件事,“要坚信自己所能遇到的都是最好的,都是一种天意、一种风水。”
他说,当他盘点一路走来的历程时,会让自己感动的片段,并不是那些高回报带来的喜悦,而是那些他跟创业者交往的温暖瞬间。
龚虹嘉曾投资一家芯片公司,在他退出投资那年的公司年会上,他告诉公司创始人说,今天是我最后一次来参加你们年会了。
“中途离开时,他把我送到门口,拉着我的双手久久不愿松手,我看到他眼里有激动的泪水在打转。”
龚虹嘉说,他能读懂那种感动。“在公司最困难的那些岁月里,在公司找不到出路看不到希望的那些日子里,我始终信任他们,和他们站在一起。”
这位创始人告诉龚虹嘉股权投资微信zzgqtz虽然他的身价已不太适合参加这种小公司年会了,但他们仍然希望他每年都能来。“来了能让我们心里感到踏实,能鼓舞士气和信心。”龚虹嘉真就每年都去参加了,直到公司上市。
不过,投资始终是个有遗憾的事。
龚虹嘉同样也有大遗憾。美团的王兴曾经找他,希望他拿出不到1000万,做美团的天使投资人。
“聊了不到一个小时。我问他:你要这个钱干什么?他说要签5000家线下商户。我看王兴斯斯文文的,性格比我还内敛,不是适合干这件事情的合适人选,最后我没有答应给他投这笔钱。”
当时若投了,美团的回报也会很惊人,但当时已那么有钱的龚虹嘉,就那么草率的错过了,不到1个小时,就否掉了王兴送到手边的几百亿。
这让他非常感概:“运气来的时候,我自以为是了。”也有些后悔自己当时太功利,决定太草率。
财富这个东西就是这么神奇,你机关算尽去求,往往一场空,无心插柳,却常常有意外惊喜。
无论腾讯,还是阿里,真的都不是可以神机妙算,或者所谓的成功法则能够专业推演得出来的。
1965年出生的龚虹嘉,湖北籍香港人,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现为嘉道谷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嘉道私人资本管理合伙人。迄今为止,他投下的最优秀的项目是海康威视,累积收益已逾2万多倍。在2017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中排名15位的他,在内地没有添置一处房产,没有一辆私家车,一直朴实得就好像他什么也不曾得到过,一直“寡淡”地走在人群中能毫不费力地被淹没。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成功背后的原因何在?通过对他的创业及投资的梳理,我们试图找到答案。
不得不说的海康威视
超过2万倍的神投资
今天的海康威视,市值3599亿元(2017年12月29日数据),是中小板上市值当之无愧的NO.1。别的不说,仅2017年,它的市值涨幅就超过了100%,未来还有多远?谁也不知道。但此时再去计算作为海康威视最早天使投资人之一的龚虹嘉持有的海康威视的市值,已超过540亿元,再加上在这期间他先后19次减持套现的资金97.48亿元,分红10多亿,他最初245万元投资的海康威视,增值居然超过2万倍!2万倍是什么概念?当年投资9.1万美元给苹果的天使投资人最终获得了1692倍回报,最牛天使投资人Thomas Alberg投资亚马逊10万美元,最终的回报也不过260倍。
投中像海康威视这样的行业内“独角兽”,本身并不稀罕。真正稀罕的是,他是如此的“长情”,一次投资,持有时间长达16年之久。即便是在海康威视2010年上市之后的7年时间里,龚虹嘉也只是少量套现,依然高比例持股(截至2017年12月,龚虹嘉持有海康威视13.85亿股,持股比例高达15.01%,为海康威视第二大股东)。
十多年前投资海康威视的时候,龚虹嘉也只是抱着“帮帮老同学”这样的简单目的,并未曾畅想过有一天海康威视会走得如此之远。
海康威视的创始人陈宗年、胡扬忠等均是龚虹嘉在华中科技大学的老同学,彼此熟悉。而当老同学找到他,希望他帮忙时,身边几乎没人看好。一则此前几个人均在国企做研究,毫无创业经验可言;二则他们的家人均不支持他们就此脱离国企身份,白手起家。
但是龚虹嘉偏就喜欢逆常理行事,不仅支持他们,而且还无条件地支持配合创业团队,做到公司需要时参与管理,一旦团队成熟、业务上轨道,又不失时机地淡出。甚至中间因为政策变化,在公司股权激励计划无法施行的情况下,为解决团队的股权激励问题,曾作过数次无偿让股。作为曾经的创业者,龚虹嘉也最明白,没有什么比团队合理持股、股权架构健康更为重要的事了,这些布局是从根源上解决了团队的战斗力问题。
胡扬忠2017年在接受安防方面专业杂志采访时说,企业成功更多的是因为没有杂念,在恰当的时机做了恰当的事。他们曾经不是最优秀的,但他们却是最愿意坚持的。这股“守拙”式的劲,让海康今天成为安防的全球龙头企业。
而龚虹嘉的成功之处,恰恰也在于,他懂得在最恰当的时候投资一个对的团队,并“甘于平静和寂寞”、“心不为风动”,坚持“守拙”,只是静静等待收获便好。
提及股市价值投资的逻辑和意义时,投资大师罗杰斯曾经说到,成功的投资取决于两点:第一,找几只好股;第二,自己做一个耐心的人。
什么是成功的投资之道?罗杰斯说,成功投资家的做事方法通常就是什么都不做,一直等到你看到钱就在那里摆着,就在墙角那里摆着,你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走过去把钱拾起来。
龚虹嘉的逆向投资逻辑,似乎与罗杰斯等投资大师们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事实也证明,当对的时候,“守拙”的创业者,碰上了“守拙”的投资人,是一件多么完美的事。但往往现实中这样的完美匹配却总是可遇而不可求。
关注那些不被看好的,然后出手
衣着朴实、说话随和,走在人群中毫无特殊之处,甚至来银行办个信用卡,都不能审核通过,因为信用记录里他没有买房买车的记录,更没有消费记录……和朋友们聊起这样的生活尴尬细节,龚虹嘉并不以为意。他继续低调地默默地做着他的投资,寻找着适合他投资的标的,其间的投资逻辑还是与海康威视一脉相承——不求海归,不求热点,专注于那些被人忽视的“冷门”。
“通常都是没有人看好的,会来找我,让我帮忙投资。我是救急队队长。”一次和朋友的闲聊中,龚虹嘉坦露心迹。做投资,他总是担起“侠士”的角色,看似无心,却是个不走寻常之路的“有心人”。
除了海康威视,他还成功创业或投下了德生公司、富瀚微、德康、富年科技、联合光电等近20家企业。其中,富瀚微、联合光电已经是上市公司。
德生公司是龚虹嘉在1994年参与创业的第一家公司,他的早期投资资金也可以说主要来自于德生。
1994年,收音机行业已经是夕阳产业,受到电视的冲击,困境重重。但龚虹嘉内心盘算着,还是决定投资建厂,要做高端产品,与索尼、松下等日本厂商抢占市场。结果,他就是在这样一个“夕阳产业”里,硬生生开辟出一片蓝海,由于高端市场上竞争者寥寥,德生收音机做到了全国第一。
2002年,龚虹嘉股权投资微信zzgqtz又果断出资成立了富年科技,这也是中国第一家在2.5G的GPRS网络上向手机用户传送电视直播信号的公司。富年科技创办时融资2000万元,上海联创和美国IDG基金均深度参与了。因为看好公司业务,他还一口气围绕着产业链成立了5家关联公司。同样地,当时没人看好。但3年后通信技术迈入了3G时代,流媒体时代来势汹汹,富年科技顺理成章地抢占到了行业先机,成为流媒体领域首屈一指的创新公司。
后来,有中科院计算所专家找富年科技合作时,惊讶于他的前瞻性,好奇地问:“你怎么能在2002年就敢做流媒体这个事?”龚虹嘉笑笑回答:“等你们觉得可以做的时候,还轮得到我吗?”
在龚虹嘉的创业和投资哲学里,他始终信奉:水利万物而不争。投别人不看好的项目,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看似“忍让”,其实是另辟蹊径,“如果大家都看到一个点,肯定拼不过更优秀的人。”
其实道理不仅仅是道理,资本圈里从来不乏这样的名人轶事。上世纪90年代,搜狐创始人张朝阳果断拒绝过马化腾,也还曾经拒绝过今日头条,对其产品不屑一顾。历史惊人相似地重演,若干年后,当马云怀揣着他的电商梦想去找马化腾,马化腾也一样没有理解马云的梦想,拒绝投资……
对这些拒绝和被拒绝的故事感同身受,龚虹嘉预言:“下一个牛逼无比的东西,往往会由在牛逼冲天的人不屑一顾的人创造,历史一直是这么上演。”
出于对历史经验和成功颠覆者的深深敬畏,龚虹嘉更愿意将自己过去的成功归咎于“运气”。
“我愿意宣扬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因为与国内主流专业的机构投资人相比,我显得太不主流、太不专业。其实,我们每个人身处的时代、生活的圈子、生长的环境,都是我们运气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在一次清科创投的基金年会上,龚虹嘉这样“谦虚”地分享他的成功。
他相信,当每个人心地善良、心存感激并且愿意相信、敢于创新、勤于思考,好运就会悄悄靠近你。
“上天入地” 探索生命科学的奥妙
根据龚虹嘉这些年的创业和投资项目的思维路径,笔者将他的创业投资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己创业(1994-2001)。创办像德生、富年科技等公司。此时的龚虹嘉还是一个纯粹的创业者。当然,这些成功的创业项目为他以后的投资奠定了财务基础。
第二阶段:信息通讯、安防领域的投资(2001-2016)。投资包括富瀚微、联合光电、海康威视等公司,以海康威视最为典型。
第三阶段:深度布局基因、中医药等生命医学产业(2016迄今)。投资了上海傲源、嘉博文、泛生子基因等公司。近两年来,已到“知天命”之年的龚虹嘉竟不知不觉对可能改写人类命运的基因、对积淀了中国数千年文化精髓的中医药产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知不觉布局已深。
值得一提的是,从基因的布局思维逻辑里,明显可以看到这位天使投资人的成长和蜕变。他再也不是那个长久以来不关注“海龟”只关心“土著”的投资大牛了;带着强烈的好奇心,他已经跟随自己的认知成长,将投资目光投向了国际及海外前沿科技市场,尤其是医疗领域。
龚虹嘉投资医疗产业,最近的一次露出是在中源协和的并购上。2017年11月8日,中源协和公告,已就公司购买上海傲源医疗用品有限公司100%股权事项达成了初步意向。上海傲源医疗的背后实际控股股东正是龚虹嘉。在中源协和并购一事上,龚虹嘉又一次在“危难”之际“拔刀相助”,扮演起“侠士”角色,这倒是他一贯的投资作风。问题是,如此巨额的数十亿资金从哪里来?
上海傲源完成工商变更的十多天后,海康威视的减持公告透露了端倪。2017年9月27日,海康威视公告,公司董事龚虹嘉通过大宗交易减持1.07亿股,总计套现逾31亿元。没有答案,但可以想见,龚虹嘉偶有的海康威视减持举动,极大的可能性是为他购买上海傲源腾挪资金。
除了上海傲源,龚虹嘉还对初创期基因创新公司作了大量的布局。近两年来,公开的资料显示,龚虹嘉已经不知不觉间投下了泛生子基因、EdiGene等数家基因相关创业公司。实际上,他对基因的布局之深,远远超出笔者的想象,尤其是他对文特尔公司的布局。
文特尔是谁?70岁克雷格•文特尔是个生物狂人。这位生物狂人身上有着亦正亦邪的特性。但他对基因的了解之深,怕是无人企及。20世纪90年代,他曾公然挑战由美国政府主导的“人类基因组计划”。2013年,他创办了人类长寿技术公司。2017年,这家公司最新一轮获得了3亿美元的融资,风投包括美国生物技术巨头新基(Celgene)以及通用电气公司,当然,还包括了龚虹嘉。
文特尔说,有关未来的一切,都藏在基因之中。他还预言,未来十年内,医生将消失,人工智能将远远超过目前最优秀的医生。
放眼国际市场,收罗“洋基因”的同时,龚虹嘉没有“忘本”,2014年,龚虹嘉入股嘉博文,抢先入局土壤修复、中药材种植、循环经济领域。直接入局中医药种植的源头土壤修复领域,这背后透露出龚虹嘉宏大的理想和他对中医药产业的深刻理解。
有业界人士将天使投资、VC投资和战略投资之间的差异,提出以下等式:天使投资=农耕模式,VC投资=狩猎模式,战略投资=养殖模式。龚虹嘉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上发短句自嘲道:“难怪我热衷于和嘉博文公司讨论改土种地的事。”
他喜欢这样的投资,产业本身就是向善、造福人类的,技术创新又具有无限的应用市场和想象空间。
为什么要从“源头”上切入,投资土壤净化类的项目?这首先是基于他对中医药价值的深刻认识。当然,也是基于他对中国中药材产业发展症结所在的深刻认识:
中国虽为中药材原材国,但是真正的全球市场份额却只占10%左右,剩余的90%市场份额被日韩等国家控制。因为日益严重的土壤污染,国内的中药材品质正遭遇质疑,给整个中医药产业带来了近乎毁灭性的破坏。
毋庸置疑,中医药产业的价值正在被世界认知,但如何解决中医药发展的最深层次、也最最难解决的“痛点”?龚虹嘉找到了嘉博文这样一家“土”公司,并对其寄予厚望。
天赋和使命 财富之外还有担当
在生命科学的布局理念上可见,龚虹嘉已经跳出他原本的“只投‘土鳖’不投‘海归’”、跳出了早期的“中”和“洋”界限分明的逆向投资思维逻辑。从中,他完成了自身的完美蜕变和成长。
关于“中”和“洋”,“土”还是“鳖”,龚虹嘉有着一番自己较为辩证的论述。
他说:“在当前的商业生态环境下,一个理想的企业家应该贯通中西——不仅要熟悉本土的商业逻辑和环境,还要深谙东方历史文化和传统;不仅要懂得西方做生意的语言和规则,还要学会运用现代企业的高效管理手段和工具。”
他也说,在中国企业家和经理人都是宝贵的资源,应该相互尊重,平等相处。不要“有钱人”看不起“读书人”,也不要“海龟”看不起“土鳖”。
此时此刻,在美国的股权投资微信zzgqtz硅谷,有一位举世无双的国民创业英雄人物,人称 “钢铁侠”。他思维天马行空,专做常人无法企及、开天辟地式的伟大之事,比如造新能源汽车,拯救美国汽车业;比如要制造宇宙飞船,带领未来人类入驻外太空。
他是埃隆•马斯克(Elon Musk)。
而在中国,一直将马斯克奉为偶像的龚虹嘉,同样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傲娇之人。只不过,他的性格和行为处事风格和他的偶像完全相反,一个是张狂之气盖过好莱坞最红影星;一个低调得彻头彻尾,隐匿在人群中无人知晓。
不知不觉间,龚虹嘉的财富水平已经与他的偶像越来越接近。根据福布斯全球亿万财富排行榜,马斯克的净值资产13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近887.6亿元,龚虹嘉的财富651.9亿元,两人财富相差约200亿元。
但实际上,马斯克也好,龚虹嘉也好,他们的成就和财富本身远不止于上述的数字。不谋而合的是,他们在财富面前都凭生出一份改变世界的责任和担当。只不过,龚虹嘉从“隐世”到高调地担当,有一个蜕变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萨特说,自由是一种选择。我们都是自己人生下一章节的剧作家。儿童时期,龚虹嘉从未曾想到自己有一天会有这样一番作为,但当一次次的选择和人生的剧本章节,如他所愿地实现,人生存在的价值因而有了最完美的诠释。但他一度更向往自由而不是担当。
所以在之前的很多年时间,他一直是作为一位“神秘投资人”存在不为人所熟知。他会刻意地在生活中将自己平民化,与财富划出一道清晰的界限,为了避免自己“迷失”;更多的时候,他会惯于“独来独往”,知足于自己的一片小天地,为了维持自己在投资判断上的独立性,当然也为了“自在”。但当财富持续增长,他的认知水平随之同步进阶,他开始意识到了自己的显著变化。他开始走出以往的认识“偏狭”,不断地为自己寻找更新 “使命”和担当。
最近,在看了一篇美国知名投资机构YC合伙人对话马斯克之后,龚虹嘉这样评论:
“年轻时甚至儿童时的梦想,最后都能在自己的努力拼搏下梦想成真。这应该是完美人生的最高诠释。我现在愿意相信,来到地球上的少数人是被加载了超能天赋,也被赋予了特殊使命的。”
这段评论的认知透露了他的心路演变历程。
美国女思想家安兰德说,财富是股权投资微信zzgqtz一个人思考能力的产物。一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和他的财富能力是正相关的。
资本是中性的,它的毛孔中没有血也没有泪,只有交换恐惧症的偏狭激愤。同样,人性最大的法则,是不介意自己得到多少,而是对自己的付出耿耿于怀。龚虹嘉说,当你认知到“恐惧”和“偏狭”所带来的障碍,尝试着摆脱这种天性中的交换恐惧,公正地看待每个人的付出,或许正是获得财富认知的关键。
所以,做到了“公正”,“不恐惧”,“不偏狭”,“守拙”与“守拙”的碰撞可能就不再那样地可遇而不可求了?所以,因为了这些认知上的觉悟,“幸运”来得如此自然而频繁了?我本以为大多数的成功只是源自偶然和幸运,但龚虹嘉又用他一次次的成功告诉我们,并非如此。
龚虹嘉虽是“谦虚”地将其财富的获得归咎为“运气”,但真的就仅仅是“运气”那么简单吗?投资有时候不仅仅关系到行业认知深度,它更是一份考验你对“人性”的理解深度的心理博弈游戏。
龚虹嘉说,何其幸运,中国有韩寒式的青年健康成长,足以证明我们有着足够包容叛逆少年的环境;同理,中国投资界又何其幸运,有着足够包容的环境,让龚虹嘉式的低调成长、蜕变,完美演绎出中国版最朴素的天使投资人的故事。
他依然在尝试着完善自己的知识架构,并且用代表着能力的财富去支撑起一个更加理想化智能化的未来世界。没有人知道他的投资生涯还能走多远,至少从他今天的布局和格局来看,他再投出一个更甚于海康威视的“独角兽”也并不是什么太叫人惊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