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今日头条
1
1900年,世纪伊始。
上海贫民窟里诞生了一个女孩,取名毛媛。
父亲拉黄包车,母亲给有钱人洗衣服。
两个人拼命干活,可家里还是穷。
后来又生了两个孩子,都没活下来。
一家人穷困潦倒,亲戚都躲着,人却不糊涂。
没文化的父母,坚信读书才有出路。
六岁时,就借钱把她送去私塾。
毛媛长得清秀,从小就被称为“小西施”。
人也机灵聪明,就是想法多,有点叛逆。
她不觉得有人天生就该穷苦,爸妈勤劳认真,怎么就赚不到钱呢?
去问大人,母亲只说:“这辈子做个好人,下辈子就可以过得好些。”
为什么要下辈子呢,我这辈子就要有钱,她心里想。
别的女孩都要裹脚,她怕痛,就把布剪了。
母亲重新缠上,她又给剪掉,打定主意不听话。
母亲气极,不再管她,但说裹脚只裹一半,是半截观音。
她听了跑到庙里去看,回来告诉母亲:“观音菩萨是大脚呢。”
2
她一天天长大,家里还是那么穷。
十二岁那年,父亲得了重病,拉不了车了。
母亲只好让她辍学,改去学戏。
贫民窟边上多得是妓院,里面总有唱曲儿的。
小小年纪虽不太懂,也知道学戏不如读书好。
她当然不肯去,抗拒地一如当年裹脚。
可父亲老泪纵横,若不是穷的走投无路,我也想让你读书啊。
她第一次模模糊糊的懂得,命运面前,叛逆没用。
董竹君去了青楼,才照了人生第一张照片
大哭了一场,她还是进了家门口的长三堂子。
这一年,她才十三岁。
好在她年纪太小,300大洋,抵押三年,卖艺不卖身。
可所谓的“清倌人”,又有几个走出了妓院呢。
天生丽质,才艺不凡的毛媛,很快成了头牌。
从早唱到晚,客人络绎不绝,都要来点她。
只等她长大,不出意外,就会被老鸨卖个好价钱。
长三堂子是比较高级的,来往不乏名流。
来示好的公子少爷不少,可毛媛都不要。
她心里明白,风月场上何谈真心,好色之徒也不堪托付。
她说:“我这容貌,是要配一个爱国英雄的。”
3
董毛媛不曾想过,青楼里笑话她的姐妹也不曾想过。
上天,真的给她配了一个少年英雄。
这个人,叫夏之时,是一个器宇轩昂的军人。
他每次来,都要毛媛作陪。
但都是和各种人谈事,让她自己唱曲儿。
她一边好奇,一边不动声色的打听。
原来,这个年轻的男人,十几岁求学立志救国,
回国后加入同盟会,响应孙中山在成都率部起义,
才24岁,已是四川省副都督和总司令了。
来这里秘密会谈,并非沉迷风月,青楼只是个幌子。
美人与英雄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她开始留心观察,觉得他清秀英俊,两眼炯炯有神。
来多几次之后,夏之时偶尔也和她聊天。
他从不嫌弃她的出身,她读过书,聊得来。
空了还教她读书写字,与她讲外面的时局,讲东洋、西洋的新鲜事儿。
落花有意,流水也有情,两个人相爱了。
3年期满,夏之时要为她赎身,娶她回家。
可她拒绝了,若这样被买走,注定得不到尊重。
她说:“我自己想办法出去,不用你花钱”
“不然以后你不高兴,也许就会说我是你花钱买来的,那我是受不了的。”
4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夏之时家里有老婆。
虽说是父母包办的,根本没感情,而且还得了不治之症。
但十五岁的董毛媛,却毫不含糊,咬定不嫁。
直到原配病逝,她才答应了求婚。
前提是夏之时必须答应她三个条件:
一、不做小老婆。
二、让她去上学。
三、好好经营家庭,男主外她愿从旁协助,女主内她愿尽心尽力。
这三条,首先保证了爱情的忠贞,
其次为自己谋求了进步空间,
最后为整个家庭做好了规划。
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能有的深谋远虑。
她深知两人要共同进步,不然早晚会被抛下。
也懂得家庭分工合作,和谐发展的必要性。
二人达成一致后,她装病从堂子里跑了出来。
作为老鸨的摇钱树,她早已不欠任何人。
她摘下所有首饰,留下所有财物,一身素衣来到了夏之时身边。
就像当初她进来时,一样干净简单。
5
熬到有情人终成眷属,英雄已沦为逃亡者。
袁世凯悬赏三万大洋,要夏之时的人头。
两个人连夜逃往日本,倒也并不畏惧。
一个抱得美人归,一个初尝自由味。
结婚顺便求学,夫妻俩十分高兴。
一切从头开始,往后都是新生活了。
夏之时为她改名董篁,号竹君。
丈夫英俊多金,思想进步,别人都纳妾,他只要她一个。
婚礼上穿着燕尾服走向她,画面极其美好。
婚后,竹君刻苦读书,白天上课,晚上看报。
夏之时也鼓励她勤学上进,但他占有欲却很强。
面对十几岁的娇妻,总是怕她被别人骗走。
甚至不允许她去学校,而是把老师请回家。
中途有要事必须回四川一趟,临走前还给了她一把枪。
一来自卫,二来警醒她,若对不起他便自戕。
他被她的与众不同吸引,爱她的见解独到,思想超前。
但又怕她的别出心裁,光芒外露,渴望自由。
怕抓不牢她,所以握得太紧,为后来的分开埋下了伏笔。
6
一个不断追求自我进步的女人,是无比强大的。
一开始,人人都认为她高攀了丈夫。
一个青楼女子,再怎么读书,也成不了大器。
可她偏要学出个样来,让别人看看。
她学师范,挑灯夜读,不顾双眼布满红血丝。
在堂子里打发闲人太久了,没人知道她多么渴望知识。
理论学好,更重实践,她全情投入子女的教育。
把读书室布置的漂亮有趣,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董竹君与大女儿在日本
学业结束,回国后,住进了封建传统的夏家。
一大家子人,钟爱鸡毛蒜皮,宅院内斗,口舌刁难。
夏母当着她的面说:
“一个唱戏的,顶多做个姨太太,你赶紧给我娶个正房回来。”
可夏之时爱她,坚守一夫一妻制。
董竹君(左一)
竹君也不抱怨,不哭惨,她向来只会解决问题。
她先是分别为每个人,时不时准备些小礼物。
又精明能干,把收支账面和一家老小,都打理的井井有条。
加上知书达理,平易近人,尊老爱幼,逐渐成为了家里的主心骨。
董竹君、夏之时与孩子们
她在家中设立图书室,为孩子们请家庭教师,还让女儿学习乐器。
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她不仅教育理念超前,还颇具商业才能。
为了补贴家用,她在家中开办了女工织袜厂,还办了一个黄包车公司。
年幼时没有条件,如今她终于可以想办法赚钱了。
说过风凉话的人,来夏家做客,不禁赞叹:
“你们家前面朗朗读书声,后面一片织机声,真是朝气蓬勃,好一个文明家庭。”
7
快乐的日子总是人生中的插曲。
1972年,夏之时的部队改编,被迫解除了公职。
一个有为青年,步入中年仕途不顺,成了“岳不群”。
他脾气越来越坏,开始吸食大烟,还沾上了赌博。
想要东山再起,却整天混日子。
她却经常组织聚会,为丈夫铺人脉。
原本妻子的年轻漂亮,就让他很有压力。
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更是雪上加霜。
一个不断向上,一个自甘堕落。
敏感多疑,脾气暴躁,甚至不能忍受她和人聊天。
争吵中,青楼的身份终于还是成了丈夫的话柄。
愈加冷漠的夫妻关系,让董竹君痛苦不已。
她肺病隔离的三个月,夏之时竟一次也没来探望过。
曾经支持她读书的丈夫,在女儿的教育上,开始推崇“女子无才便是德”。
她为他孕育四女一男,丈夫明显重男轻女。
董竹君与三女儿
到最后,两人甚至为此大打出手。
原本就不甘于庭院的董竹君,又失去了丈夫的尊重和爱,
再也无法忍受这种生活,提出了离婚。
夏之时嗤之以鼻,嘲笑地说:
“我们立个君子协定,暂不离婚,分居五年,你要是带着女儿没在上海饿死,我的手掌都煎来给你吃!”
情深不寿,曾经的爱人终究变了样。
董竹君带着四个女儿,离开了夏家。
一如当年她逃出青楼跟他走,那般绝决。
8
董竹君回到上海,爱情没了,她要赚钱。
一个女人,拉扯着四个女儿创业,艰辛可想而知。
1930年,她创办群益纱管厂,资金东拼西凑,还跑去菲律宾招商融资。
千辛万苦才稍有起色,工厂就被侵华日军给炸没了。
为了重新开张,她兴冲冲地去见投资人,结果却是个骗子。
屋漏偏逢连夜雨,信任的下属也背叛了她。
命运坎坷,战火连绵,让她把热情投入到抗日爱国上。
结果组织演讲后没几天,她就被抓去蹲了四个多月的监狱。
钱财散尽,几乎破产,父母也在这五年间相继离世。
一个柔弱女子能吃不能吃的苦,她都吃尽了。
母亲不止一次哭着骂她太倔强,劝她回到丈夫身边,
再不济,也不用受这么多苦,遭这么多罪。
可她非但不听,还越挫越勇。
更为难得的是,即便如此,她也从未放弃对女儿们的教育。
教她们懂礼仪,识大体,做家务,借钱也要去读书。
9
1934年,夏之时来上海赴五年之约。
第一句话就问:“五年到了,事业有什么成就?如果不行,还是跟我回去吧。”
这个总是在别人面前夸奖她的炫妻狂魔,实打实是爱她的。
五年间也给她写了无数封信,忏悔求和。
“老家合江乡间大观田后面蓉山风景美丽,本来我就像在那里建盖一幢房子,并待儿女们成家出嫁,我们就去那里养老享些清福,多么好……”
可董竹君说:“你已不是当初我们相爱时的夏之时了。”
离婚时,她分文未要,只说了两个条件:
一、尽可能给四个女儿提供一些生活费,让她们知道自己不仅有妈妈,还有爸爸。
二、如果她意外离世,希望夏之时完成她的遗愿,送四个女儿上大学。
相爱时,提了三个条件,她跟他走了。
爱死了,提了两个条件,她自己走了。
董竹君从来都清楚的知道自己最想要什么,应该要什么。
我只叹,人生若只如初见。
10
有人说,男人拥有了爱情,才想获得成功。
而女人放弃了爱情,做什么都会成功。
至少这句话,放在董竹君身上是没错的。
离婚以后,不少人佩服她的勇气,愿意帮助她。
她用朋友资助的两千元钱,开了一家川菜馆,取名锦江。
有人说,董竹君很幸运。
但幸运背后,不过是自助者天助,天道酬勤罢了。
她尝试了每一种可能成功的方式,并抓住了每一个稍纵即逝的机会。
小饭馆的大小事务,从装修到餐具,从菜品到服务,她事必躬亲。
店内设计中、西、日结合,风格典雅别致。
墙上挂着张大千画的竹子,郭沫若写的书法。
厨子要请最好的,菜品一道一道的尝。
玻璃杯要擦得对着太阳也看不到印子。
整个饭馆都和她本人一样,美得很有态度。
传奇的主人,美味的菜肴,加上高雅的品味,饭馆想不火都难。
卓别林访问中国时,对锦江川菜馆的香酥鸭子赞不绝口。
就连杜月笙都是店里的常客,且每次来都要乖乖排队。
最后气的没办法,帮忙找关系,把店扩大了才满意。
她专心经营,善于培训,实行标准化管理,生意越来越好。
她又开办了“锦江茶室”,还成了上海第一个公开招聘女服务员的人。
帮她们取得经济独立,脱离依附他人的桎梏。
可以说,她这一生,都不相信女子不如男。
11
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
吃过一次亏的董竹君,依旧不长记性。
她主动为革命人士提供避难所,为前线捐款捐物。
还创办了《上海妇女》杂志,抗日爱国不遗余力。
到了1950年,她将川菜馆和茶室合二为一,
正式更名为锦江饭店,成为上海第一家可以接待国宾的场所。
她也实现了自己的赚钱梦,成为显赫一方的女富豪。
但她最后,却把锦江饭店捐给了国家。
至今已经接待了100多个国家地区的300多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
董竹君与周总理
董竹君想赚钱,并非贪财,而是一个穷人家女儿对命运的永不低头。
母亲说下辈子也许会好些,她一定要这辈子就脱贫。
丈夫说女孩子嫁得好就行,她偏要比男人们更出色。
她的创业,不仅为了谋生,更是为了创造一番事业。
她一个人成功还不够,还要带着一批女性一起独立。
四个女儿全都深造成才,三女儿董国瑛,创建了著名的八一电影制片厂。
鲁迅说过娜拉出走之后只有两条路,要么堕落,要么回来,
董竹君却硬生生的走出了第三条路来。
她在自传中写道:
“我从不因被曲解而改变初衷,不因冷落而怀疑信念,亦不因年迈而放弃信念。”
12
董竹君的自传《我的一个世纪》,写于她的97岁。
97岁的她,依然记忆力惊人,笔耕不辍。
而70岁时,她还坚持每天慢跑,饮食规律,
即便两度身陷囹圄,依然保持优雅和体面。
夏之时为她起的字,竹君二字,甚为贴切。
她既有竹子的气节,又有君子的大志。
这部回忆录出版后不久,她就离开了人世。
而那个说要煎手掌给她吃的夏之时,并没有赴约。
因为他在1951年,董竹君最辉煌的时候,死了。
也是在那一年,她把爱人27岁时的照片摆在了床头,直到离世。
她曾说过:“我对人生坎坷没有怨言,只是对爱有点遗憾。”
生命的最后一刻,她留下遗言,
葬礼上要请人演奏一首《夏天最后一朵玫瑰》,
这首古老的爱尔兰民歌,是十五岁那年,
在夏之时身边的她,最爱的歌曲。
不能再爱也不能不爱的少年郎啊,我不恨你了。